——采访歌剧《同心结》作曲王云之先生
记者 邱培国
金秋十月,为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2020年10月26日,在国家大剧院复排演出大型民族经典歌剧《同心结》。
这部歌剧曾在1981年由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创作排演。编剧田川、任萍,作曲黄庆和、王云之、刘易民。此次复排的主创和演出阵容依旧强大。导演宫晓东担任总导演,歌唱家王宏伟饰演黄继光,歌唱家蒋宁饰演朴顺姬。四川省二百六十多名艺术家们共同参与排练演出。
复排演出后,记者采访了军旅老艺术家,国家一级作曲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歌剧《同心结》作曲之一的王云之先生。
王云之先生追述40年前,当时为了纪念抗美援朝30周年,总政歌剧团决定以黄继光为题材创作一部弘扬“继光精神”,表现中朝深厚战斗友谊的歌剧。当时的主创人员为了更好地体现这部歌剧的精髓,他们下到部队与官兵们一同站岗执勤和训练;有的老同志曾像当年志愿军那样“跨过”鸭绿江,并在黄继光生前作战过的阵地上体验生活。
《同心结》用富有诗意的音乐来表达一个年轻的战士舍身勇扑抢眼,彰显黄继光的无畏英雄气概,进而感染并激发起观众的内心情感与波澜的激荡。使观众在享受艺术的熏陶中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和英雄的壮举产生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与遐想。
为英雄的精神所感召,那时剧本一出,音乐马上进入创作阶段。回顾40年前的创作经历,老艺术家至今还清晰地回忆起,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音乐所赋予的鲜明主题而废寝艰辛的努力历程。
这部歌剧将观众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与民族音乐以及富有鲜明特点的朝鲜旋律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好听的基础上突出了英雄的主题和歌颂祖国的主题仍然是此次复排歌剧《同心结》的最大亮点。歌剧的魅力在于音,在于调。在音调中表现情与景以及和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烘托出在坚毅中的柔情,在无畏中蕴含着平凡与爱的光辉和永生。
当交响乐伴奏的主题曲《同心结》的歌声响起后,炮火连天的战争画面与浴血奋战的年轻面庞以及尸横遍野的残破景象扑面而来,观众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住了。这部歌剧所营造出的恢弘、夸张与沉重的氛围与剧中人物心理与情感的细致刻画交相呼应。观众的感情也在激昂与抒情的旋律中受到强烈的冲击与感染。
歌剧的综合性在于既要有好的剧本, 又要有动听的音乐。既要有恢弘的舞美设计,又要有符合剧情发展的灯光、化、服、道等等恰如其分的精美设计。歌剧的音乐在整个戏剧起着主导作用。必须有强烈的戏剧性和真挚的抒情性, 推动戏剧矛盾冲突不断向前发展。歌剧的唱段是为塑造主人公的性格、 揭示人物灵魂深处复杂情感的咏叹。要有浓郁的色彩、独特的性格、鲜明的形象……不能脸谱化、形象化。没有戏剧的咏叹调,悲喜跌宕的内心抒发,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戏剧音乐。
在创作歌剧《同心结》时,把人物的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结合起来,使人物的音乐戏剧化、戏剧的矛盾音乐化,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创作出了主题曲《同心结》、《阿妈妮啊,你在哪里?》、《月亮啊,快快升起》、《我的家就在这小山村》、《几番寻找都叫人失望》、《亲爱的祖国……再见!》等数首脍炙人口的精彩唱段。通过鲜明生动和充满戏剧性音乐处理,把人物性格描写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旋律及配器、全部音乐总谱完成后,全团从导演到指挥的所有演职及工作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圆满地完成了歌剧的排练演出,并于1981年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黄继光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
(二排左起第四为任萍、第十为田川;三排左起第五为王云之、右二为刘易民)
老艺术家王云之在他个人的艺术生涯里创作了《海霞》《杜鹃山》《火红的木棉花》《同心结》《峥嵘岁月》《两代风流》《傲蕾·一兰》等多部大型歌剧及多部小型歌剧、200多部集电视剧作品,屡获大奖。他在歌剧界、影视界是一位卓有声望的作曲家,他为人低调,朴实无华,得到业界乃至学生们的尊重。
老艺术家特别强调,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意义重大。40年后,《同心结》重回舞台不容易。特别是艺术顾问、导演等主创团队,为此付出极大努力和辛苦,保持与81年红色经典歌剧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将一些四川元素、四川方言加入故事情节。在表现形式、处理上导演都有所创新。
这次复排在四川省领导支持和关怀下,四川交响乐团、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四川歌舞剧院的通力协作,使此次演出获得成功!
这次演出令原来参与创作排演的老艺术家们深感欣慰的是此剧再次弘扬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讴歌了在反侵略斗争中,中朝人民深厚的战斗友谊。
歌剧《同心结》犹如造型奇特的国家大剧院那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一样,荡涤灵魂,鼓舞士气,日新月异,经典永存!